近日,学院吴彦文教授和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的王强强博士在国际心理学杂志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SSCI,中科院SCI期刊,4区)上合作发表了题为“The Distinctness of Illusory and Non-Illusory Conjunctions in the Perception of Chinese Words: Assessing the Roles of Stimulus Exposure Time”的论文,揭示了汉语词语识别中的错觉性结合现象。
该研究选取了228个双字汉语词语作为实验材料。通过改变双字刺激词的呈现时间(38ms、88ms和138ms),观察参与者在不同刺激呈现条件下识别目标词的反应时间和错误率。结果显示,在错觉结合条件下,无论刺激词暴露的时间长短,只要两个汉字能够组合成一个拼写正确的词语,那么这两个汉字就会自动重新组合,从而产生一个新的词语,表明错觉性结合现象的普遍性,且错觉性结合不依赖于刺激呈现时间。但在非错觉结合条件下,随着刺激词呈现时间的增加,参与者的反应时间显著缩短,错误率显著下降。说明短暂的刺激呈现时间既降低了参与者的注意力水平,也影响着对刺激词语的准确感知和处理。表明注意力在知觉处理中的决定性作用。
研究还发现,两个刺激词的空间排列方式对错觉性结合没有影响。注意力通过自上而下的特征确认过程来调节错觉性结合现象。
这项研究扩展了人们对错觉性结合机制的理解,验证了注意力在刺激特征确认过程中的作用,阐明了低级的视觉处理和高级的认知控制对汉语错觉性结合的交互处理机制。